西江千户苗寨:风景之外品你真实岁月

来源: toutiao.com

我曾在2009年第一次到过贵州的西江千户苗寨,那时游客似乎还不多,村寨的门口有盛装的苗族姑娘敬酒,而夕阳照在苗寨上的景色也永远留在记忆里了。

时隔六年再来这里,却无法找回当年的感觉,最大的感受是拥挤。

不是游客的拥挤,我来的是淡季,游人不多。我说的拥挤是商业模式的拥挤,似乎所有的空地都“种上”了房子,开了客栈,景区里的空间压缩到有窒息的感觉。

贵州省雷山市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,已经享誉国内外。

过去西南有“汉族占街头、壮族占水头、瑶族占箐头、苗人占山头”之说,苗族人在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大的迁徙,向南、向南、再向南,传说西江的苗族已有千年以上历史。

上一次我路过雷山县,一位老者同我说起西江苗寨,他说民国时这里的苗寨还要大,后来种植烟片同政府对抗,被围剿还烧毁了很多房屋,现在的规模已经不如那时了,老人说他修过地方志。但我后来查找资料,却没有发现这一说,是否真有这事儿呢?

这次到西江时间充裕,我想到寨子里面走走,看看它华丽外表以外真实的生活,那才是真正的民俗。景区里面具有表演性质的民俗展示,虽然华丽却越来觉得越寡淡无趣了。

沿着景区后面一条公路我往山上走,要到高处苗族村寨去瞧瞧,看看当下苗族人的真实的生活。

首先遇到一位老太太在给菜地上粪,同城里人不同,这里的老年人似乎终生都是要劳作的,既是勤奋,也是生活的需要。我想同她问问寨子的事,但她说的苗族话我不懂。

一户农家在维修房屋。西南的很多少数民族的房屋都是吊脚楼,主要使用木材修建,建在山腰上。

一般吊脚楼都是两层,下面放东西,养牲畜,楼上住人。这种凝结着千百年先民智慧的房屋非常结实耐用,一两百年不腐烂、不倒塌。过去这里树木很多,大片的原始森林,属于就地取材,而现在木制的吊脚楼成本已经很高了。

吊脚楼依山势,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空间,把土地利用到了极致。

其实古代苗族吊脚楼建立密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安全性,既要不受野兽的侵袭也不受匪盗和外族的侵扰,他们要连成一片,互通好彼此照应。

房子密集,道路狭窄,依山势所建,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都难以通过,所以即便有汽车或摩托车,在这种村寨里也进不来,一些年轻人或条件好的都搬到城里或山下居住了。

很多房子都空了,留下了岁月也留下了曾经有过的过去,但空房子又能支撑几何呢?

一个维修爆米花工具的人引起我的注意。设备很破旧了,不知用了多少年。

过去闲聊知道这个中年人是外乡人,现在暂居住亲戚家里,以蹦爆米花为业,每天也就收入30-40元,勉强够一人花的。

转弯看见一个喂牛的老人,我夸他的牛漂亮,老人很高兴,同我聊了很多。他告诉我已经六十五岁了,原来是寨里的会计,现在退休了。他就喜欢养牛,每天去割草喂牛。这头牛有人出一万五买,他舍不得卖。已经是他养的宠物了。

老人还告诉我过去这里特别穷,土地少,打的粮食都不够吃,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。现在旅游开发每年每人还能分到一千多块,年轻人都回来了,景区都给安排工作,就连外乡人也来这里打工了。

是旅游让西江千户苗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使一部分人富裕,也使另一部分人能跟进借光。这个山寨“苗族人占山头”是占对了。

我继续村寨里面行走,山顶上新修了一些雕塑,展示着苗族和村寨的历史与曾有过的美好故事。

苗族已经有了5000多年历史,最早他们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,属于蚩尤的部落,由于打不过人家,随着部落争夺和战乱,苗祖的战略空间越来越小,逐渐退到西南大山里。

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他们依然顽强的生存和繁衍,而相对封闭的农耕文化,又禁锢了他们的发展,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勉强自给自足。

但也由于封闭他们保持很多自己独到的文化,古老而又神秘,如服饰、银饰、语言、饮食,节日等。

这些看似平常又简易的“街巷”,或许也有千年了...走过的先人是否可想过今日的喧嚣...

房屋的空虚小,又有很多不标准,不规则的电线,这让我很担心火灾,一旦起火,基本无救啊!我是否想的有点多了。

一路走一路拍,我看的西江是否与你看到的不一样?

【2015年11月26日-12月23日淡季出行,一个背包、一个相机、几只镜头独自上路。游走川北、蜀南;黔南、黔东;湘西、长沙;苏州、上海。这是系列文章之一】

作者:书影;微信:shuying-916 ;QQ:1154429719

【微信公众号:sy916-】